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燈光一亮,幕布一拉,皮影戲開場了……隨著幕布后的一聲吆喝,臺下觀眾圍攏過來,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幕布。值得一觀的是,這幕布后,竟是一群孩子在表演,他們個個精神飽滿,演唱節(jié)奏輕重緩急,聲調(diào)抑揚頓挫,演唱出了皮影戲的韻味,演繹出了新式河湟皮影的魅力。經(jīng)過300多年的發(fā)展傳承,河湟皮影戲已經(jīng)逐步形成了渾厚、強烈、質(zhì)樸、粗獷的藝術(shù)風格。如今,在孩子們的手里,它被揮舞得活靈活現(xiàn)。
臺上曲調(diào)悠長,臺下觀眾聚精會神,一出出新形式、新唱詞演繹的河湟皮影戲,深深吸引著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他們不約而同、若有所思地觀看這一古老而神奇的表演。
傳統(tǒng)的河湟皮影戲該如何傳承?這條傳承之路又將開出怎樣的燦爛之花?如今,在西寧市大通縣5所學校里,皮影戲以社團的形式走進校園、連接學生,成為傳承非遺的重要一環(huán)。近日,記者走進校園皮影社團,看孩子們在演繹不一樣的傳統(tǒng)皮影中,探索非遺傳統(tǒng)的新“傳說”。
帶著皮影走進校園的第一人
李彩亭,是西寧市大通縣東峽鎮(zhèn)克麻村人。他既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也是河湟皮影戲演唱者。從15歲起,李彩亭就跟隨父親學習皮影戲,在家中長輩的耳濡目染下,李彩亭對皮影戲有著獨特的情懷。“1986年我在大通縣向化中學任職教師,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將自己收藏的皮影帶到了課堂。當時孩子們對它很好奇、很喜歡,搶著想親自體驗一下。也就在那一年我萌生了倡導非遺皮影進校園的想法。”李彩亭回憶道,從第一次帶著皮影和學生們見面,到后來借助皮影戲的唱詞溫故古詩、學習寫作,皮影戲成為了李彩亭任職教師時的一個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
也是從那時起,李彩亭將皮影戲正式帶入學校,成為青海省“非遺進校園”的最早踐行者。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是皮影戲陽腔唱段的部分內(nèi)容,唱詞里既有古詩,也有用講述的方式再現(xiàn)孩子們讀書寫字的畫面。記者現(xiàn)場感受到,在鑼、鼓、棒子、镲等樂器的配合下,這段唱詞高低有致、長短不一、韻味十足。李彩亭告訴記者:“你聽,這段唱詞是學生熟悉的古詩《絕句》,因為對唱詞熟悉,孩子們練習了三四次就十分流暢了。”李彩亭還介紹說,在編輯這些唱詞時,他會十分注意唱詞的韻腳和長短,不僅要唱出皮影戲的韻味,而且讓學生對詞熟能生巧,讓一出出皮影戲唱出新味道。
英語、雙聲、百人合唱,皮影戲在創(chuàng)新
“Thank you”
“That’s all right!”
“Let’s work hard and improve ourselves!”
這段對話是來自大通縣寶庫鄉(xiāng)中心學校皮影戲社團的唱詞,也是皮影戲進校園中創(chuàng)新表演方式的又一次突破。李彩亭告訴記者,目前皮影戲在校園里備受師生們的喜愛,大家會在表演方式、唱詞內(nèi)容等方面作出創(chuàng)新。除了唱詞增加英語、藏語等多種語言外,表演者也創(chuàng)新出更多新方式。
過去一臺皮影戲中,表演者或根據(jù)故事演變唱詞,或即興演唱,精彩的唱詞總能贏得臺下觀眾的掌聲。如今,為讓多元化的觀眾群體喜愛,皮影戲的故事情節(jié)和唱詞不斷創(chuàng)新。“增加英語唱詞,改變單聲、雙聲的表演形式,目的有兩方面:一方面寓教于樂,通過觀看皮影戲表演,加深學生對文化課的興趣;另一方面為傳統(tǒng)皮影戲增加樂趣性和互動性,也讓這門傳統(tǒng)藝術(shù)以更豐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李彩亭告訴記者。
記者采訪了解到,李彩亭正在創(chuàng)作和嘗試百人同臺演繹一出皮影戲,根據(jù)不同演繹者的工作職責,分聲部、分角色、分職責為觀眾呈現(xiàn)不一樣的皮影戲。
大通縣第四完全小學皮影戲社團負責老師毛芝紅向記者介紹到,自去年起,學校新增了皮影戲社團,分別從三、四、五年級各選出幾名皮影戲愛好者參加,組建了35人的皮影戲表演隊。“我們采取多年級不同年齡的孩子參加,目的在于讓不同年齡的孩子認識皮影、傳承皮影,也為老帶新做好鋪墊。”社團老師蘇賢芳告訴記者。
今年8歲的蘇琪是皮影戲表演隊的樂器組成員,她負責敲打小鑼。采訪中,蘇琪告訴記者,她的爺爺奶奶特別喜歡看皮影戲,父母也十分鼓勵她學習皮影戲表演,從剛開始通過視頻、圖片了解皮影,到現(xiàn)在參加社團實操皮影,她對皮影戲的喜愛不斷增加。雖然蘇琪是表演隊里年齡最小的隊員,但是她學得很快,敲鑼、合唱一點不輸其他高年級的表演者。
“如今,我們皮影戲社團每周排練都如期進行著,孩子們也按時按點積極參與,這一點令我們十分欣慰。在孩子們努力背詞、互學唱詞中看到了他們對皮影戲的熱愛,我相信這門傳統(tǒng)藝術(shù)一定能傳承得更遠更久。”社團指導老師毛芝紅說。
老戲新唱讓非遺“活”起來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
兩句話,道出了皮影戲的生動畫面和精髓。青海皮影戲是青海本民族文化的土壤所孕育出的一朵藝術(shù)奇葩。與其他地方皮影戲不同的是,河湟皮影戲的表現(xiàn)形式以說唱為主,從當?shù)孛耖g音樂和姊妹戲曲中吸收了大量營養(yǎng),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唱腔和嗩吶曲牌。它的唱腔高昂激越,急促奔放,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淳樸的鄉(xiāng)土色彩,因而為青海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過去的一場皮影戲,在農(nóng)村露天的場地里搭臺,一張白布為幕、一盞白燈照影,隨著一段陽腔調(diào)“哎!好氣啊……”起勢,鑼镲鼓樂隨之響起,一張牛皮人兒皮影,在表演者的操作下翻身抖腿,一場大家都熟悉的角色、一段經(jīng)久傳唱的故事在正式開演。
隨著時間流逝,流傳千年的皮影戲悄悄發(fā)生了變化。尋著韻味十足的唱詞,記者來到大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間古色古香的河湟皮影廳里,李彩亭和他的皮影戲團隊正在排練最新劇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永向前》,這是李彩亭創(chuàng)作的一出新戲,唱詞里傳唱著黨的政策精神,傳遞著改革開放后的美好生活,唱詞押韻、朗朗上口。與李彩亭細聊中記者了解到,隨著時代的進步,皮影戲的表現(xiàn)形式也在不斷推進。從過去的白紙糊的影幕,到現(xiàn)在的白布為幕,從煤油燈照影,到白燈、彩燈照影,連戲臺也增加了雕刻、美術(shù)等新裝飾,讓新式的皮影戲表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形式。
此外,在劇目上,早期的河湟皮影戲鄉(xiāng)土氣息較為濃郁,劇目多以歷史人物、傳說故事為主,有《楊家將》《岳飛傳》《西游記》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皮影戲成為講述和傳遞新思想的途徑,唱詞中增加了現(xiàn)代化元素,讓一個個美好生活故事深入人心。
拉開白布幕、打開燈光,參演人員分聲部站好,一聲吆喝下,鼓聲起、鑼聲落,在大通縣向化鄉(xiāng)中學的皮影戲教室里,一臺新式皮影戲又開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