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wù)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青海新聞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抓面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寧亞琴
發(fā)布時間:2024-06-10 07:44:52
編輯:陳郁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抓面(又稱羊腸面),貴在一“抓”!在根根金黃的“面山”上,抓起一把,高過頭頂,放入碗中,最長可達3米。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一碗抓面!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抓面,一個‘抓’字,動感十足,可以稱得上是青海最具特色的面食了!在西寧,抓面店應(yīng)該是不少于牛肉面店的,而且家家味不同,各具獨特性。”在馬興羊腸面館的老食客馬君告訴記者,西寧人的飲食離不開牛羊肉,青海人對抓面的鐘情程度不低于蘭州人對“牛大”的喜愛,三餐中必有一頓是抓面。無論春夏秋冬,一天之中吃上一碗令人“牽腸掛肚”的抓面,舒服!

9

  三餐中必有一頓是抓面

  抓面可不是抓著吃的面,它原名為“羊腸面”,因廚師用熱湯汆面的時候隨手一抓,面條不多不少剛剛好一碗,于是就叫它抓面了。

  如此吸引眼球的名稱,確實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說。相傳,羊腸面始于唐朝,據(jù)說與唐明皇李隆基巡游東都洛陽有關(guān)。當時有一個名為“王記”的小販,為了討好李隆基,特意為其制作了一款名為“血粉湯”的美食,也就是現(xiàn)在羊腸面的雛形,李隆基吃后大贊。由此,這個面廣泛流傳于民間,后被走“絲路”的商販帶到了西北一帶,深受西北百姓喜歡,自此以后,羊腸面就在西寧流傳了下來。

  時間流轉(zhuǎn),就是這樣一份獨具風(fēng)味的面“撐”起了口感,一勺精心配制的湯“澆”出了豐富味道,抓面帶來了不同于其他美食的味覺沖擊。

10

  清早,走進位于中南關(guān)街的冶家尕黑娃抓面館,一根根金黃色的面條“堆積成山”,晶瑩油亮的色澤,看起來非常有食欲。戴著手套的大媽,用手抓起一把面,高過頭頂,上下掂幾下后放在碗里,然后澆上熬制好的滾燙牛肉湯反復(fù)過熱,再按食客需求放上羊腸、牛肉等,調(diào)上佐料即成。“抓面也是一個體力活,抓面一般抓起來長度有1米多,最長的可達到3米。抓面的時候還要上下掂幾下,保證面條的疏松。”店鋪老板冶偵說,抓面過湯尤為重要,過湯速度快了,面沾不上肉湯味兒,而且不熱。速度慢了,面就會變得黏糊稀軟,口感很差。

  “吃抓面就要先喝一口湯色淡黃的熱肉湯,辣辣的胡椒味兒瞬間讓人食欲大開,切一碗寸斷豆面腸、肉腸,再吃一碗過熱的金黃面條。真是腸段細脆餡軟,面條悠長爽口,讓人越吃越想吃!”一旁的老食客咂摸著嘴,給遠道而來的外地親戚如數(shù)家珍般訴說著吃抓面的順序。

  一碗一燙,一煮一澆,只需一分鐘就能做好,抓面制作過程雖然簡單,卻蘊含了青海人獨特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口味,里面包含了對食材的講究,對食客的尊重。對于西寧人來說,抓面不只是美食,更是一種家鄉(xiāng)的味道。

11

  “餐桌上的非遺”幾度漂洋過海

  青海喇家遺址曾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一碗面條,刷新了我國的面食文化,也見證了青海面食文化的久遠。在漫長的歲月中,特別是從飲食方面看,青海的各個民族逐步形成了既顯融合又具獨特的風(fēng)俗和習(xí)慣,這也凸顯了青海文化的與眾不同、璀璨奪目。

  “這碗面從單純的一碗涼面,挑著扁擔(dān)沿街吆喝叫賣,歷經(jīng)百余年的風(fēng)雨,最終搭配上青海人離不開的牛羊肉,成為如今鼎鼎大名的抓面,這不僅傳承著獨特的美食文化,更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情感與記憶。”在馬興羊腸面館,這碗傳承百年的手工味道,是西寧市乃至青海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被稱為餐桌上的“非遺”,甚至幾度漂洋過海。這也時刻提醒和啟示人們:只要商品品質(zhì)足夠好,不怕沒有“識貨”的買家;哪怕遠隔千山萬水,好東西依然會有市場。

  “勞動更有價值、勞動者更有尊嚴”。“漂洋過海的面條”猶如一面鏡子,展現(xiàn)出歷久彌新的魅力。隨著時代的變遷,青海的美食文化也在不斷演變和發(fā)展。然而,傳承良久的青海特色美食制作者們始終堅守著傳統(tǒng)的制作技藝和口味,為食客們呈現(xiàn)最地道、最美味的青海美食。在每一道美食中,人們不僅可以品嘗到美食,更能感受到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情感的交流。這碗面見證了無數(shù)人的成長與變遷,也見證了青海美食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12

  如今的抓面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匚幕闹匾M成部分,是西寧的一張名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一位到訪的客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味道和故事。在未來,我們相信這道美食將會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為更多的人帶來獨特的味蕾享受和文化體驗。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陳剛:扎實推動黨紀學(xué)習(xí)教育走深走實
青海:引大濟湟工程增殖放流12萬尾魚苗
青海西寧昆侖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出征中冠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擬推薦人選公示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單位許可信息
西寧全面鋪開新一輪城市體檢
天峻藏羊牦牛成為“中國南北極考察選用產(chǎn)品”
24H熱點
我省出臺養(yǎng)老服務(wù)高質(zhì)量發(fā)展三年行動方案
濃情端午,豹街夜宴共享西寧味道
【大美青!じ咴闱颉抠悎鰞(nèi)外 盡顯拼搏——“青...
【大美青!じ咴闱颉抠悎觥拔Α 帶貨“吸金”...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看見足球 看見玉樹——“青...
首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西北賽區(qū))籃球賽落幕 青海...
青海省多種形式開展民法典宣傳活動
西寧湟中區(qū)非遺精品館揭牌開放
【西海論壇】最是濃情粽飄香
五月里到了五端陽
熱點圖片
多姿多彩民俗文化
多姿多彩民俗文化
粽葉飄香過端午 民族和諧鄰里情
粽葉飄香過端午 民族...
巧做香包“香”伴端午
巧做香包“香”伴端午
為青春作答 為夢想護航——2024年高考首日見聞
為青春作答 為夢想護...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鐘靈毓秀仙女灣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鐘...
古堡何以迷人?——青海郭麻日古堡迎來“新展開”
古堡何以迷人?——...
【身邊的感動】巧手“繡”出美好生活——記2024年第一季度“青海好人”陳玉秀
【身邊的感動】巧手...
“三把鑰匙”解鎖平安密碼
“三把鑰匙”解鎖平...
關(guān)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quán)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抓面

西寧晚報
2024-06-10 07: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抓面

西寧晚報
2024-06-10 07: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抓面

  • 2024-06-10 07:44:52
  • 來源:西寧晚報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抓面(又稱羊腸面),貴在一“抓”!在根根金黃的“面山”上,抓起一把,高過頭頂,放入碗中,最長可達3米。

  西寧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一碗抓面!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抓面,一個‘抓’字,動感十足,可以稱得上是青海最具特色的面食了!在西寧,抓面店應(yīng)該是不少于牛肉面店的,而且家家味不同,各具獨特性。”在馬興羊腸面館的老食客馬君告訴記者,西寧人的飲食離不開牛羊肉,青海人對抓面的鐘情程度不低于蘭州人對“牛大”的喜愛,三餐中必有一頓是抓面。無論春夏秋冬,一天之中吃上一碗令人“牽腸掛肚”的抓面,舒服!

9

  三餐中必有一頓是抓面

  抓面可不是抓著吃的面,它原名為“羊腸面”,因廚師用熱湯汆面的時候隨手一抓,面條不多不少剛剛好一碗,于是就叫它抓面了。

  如此吸引眼球的名稱,確實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說。相傳,羊腸面始于唐朝,據(jù)說與唐明皇李隆基巡游東都洛陽有關(guān)。當時有一個名為“王記”的小販,為了討好李隆基,特意為其制作了一款名為“血粉湯”的美食,也就是現(xiàn)在羊腸面的雛形,李隆基吃后大贊。由此,這個面廣泛流傳于民間,后被走“絲路”的商販帶到了西北一帶,深受西北百姓喜歡,自此以后,羊腸面就在西寧流傳了下來。

  時間流轉(zhuǎn),就是這樣一份獨具風(fēng)味的面“撐”起了口感,一勺精心配制的湯“澆”出了豐富味道,抓面帶來了不同于其他美食的味覺沖擊。

10

  清早,走進位于中南關(guān)街的冶家尕黑娃抓面館,一根根金黃色的面條“堆積成山”,晶瑩油亮的色澤,看起來非常有食欲。戴著手套的大媽,用手抓起一把面,高過頭頂,上下掂幾下后放在碗里,然后澆上熬制好的滾燙牛肉湯反復(fù)過熱,再按食客需求放上羊腸、牛肉等,調(diào)上佐料即成。“抓面也是一個體力活,抓面一般抓起來長度有1米多,最長的可達到3米。抓面的時候還要上下掂幾下,保證面條的疏松。”店鋪老板冶偵說,抓面過湯尤為重要,過湯速度快了,面沾不上肉湯味兒,而且不熱。速度慢了,面就會變得黏糊稀軟,口感很差。

  “吃抓面就要先喝一口湯色淡黃的熱肉湯,辣辣的胡椒味兒瞬間讓人食欲大開,切一碗寸斷豆面腸、肉腸,再吃一碗過熱的金黃面條。真是腸段細脆餡軟,面條悠長爽口,讓人越吃越想吃!”一旁的老食客咂摸著嘴,給遠道而來的外地親戚如數(shù)家珍般訴說著吃抓面的順序。

  一碗一燙,一煮一澆,只需一分鐘就能做好,抓面制作過程雖然簡單,卻蘊含了青海人獨特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口味,里面包含了對食材的講究,對食客的尊重。對于西寧人來說,抓面不只是美食,更是一種家鄉(xiāng)的味道。

11

  “餐桌上的非遺”幾度漂洋過海

  青海喇家遺址曾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一碗面條,刷新了我國的面食文化,也見證了青海面食文化的久遠。在漫長的歲月中,特別是從飲食方面看,青海的各個民族逐步形成了既顯融合又具獨特的風(fēng)俗和習(xí)慣,這也凸顯了青海文化的與眾不同、璀璨奪目。

  “這碗面從單純的一碗涼面,挑著扁擔(dān)沿街吆喝叫賣,歷經(jīng)百余年的風(fēng)雨,最終搭配上青海人離不開的牛羊肉,成為如今鼎鼎大名的抓面,這不僅傳承著獨特的美食文化,更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情感與記憶。”在馬興羊腸面館,這碗傳承百年的手工味道,是西寧市乃至青海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被稱為餐桌上的“非遺”,甚至幾度漂洋過海。這也時刻提醒和啟示人們:只要商品品質(zhì)足夠好,不怕沒有“識貨”的買家;哪怕遠隔千山萬水,好東西依然會有市場。

  “勞動更有價值、勞動者更有尊嚴”。“漂洋過海的面條”猶如一面鏡子,展現(xiàn)出歷久彌新的魅力。隨著時代的變遷,青海的美食文化也在不斷演變和發(fā)展。然而,傳承良久的青海特色美食制作者們始終堅守著傳統(tǒng)的制作技藝和口味,為食客們呈現(xiàn)最地道、最美味的青海美食。在每一道美食中,人們不僅可以品嘗到美食,更能感受到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情感的交流。這碗面見證了無數(shù)人的成長與變遷,也見證了青海美食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12

  如今的抓面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匚幕闹匾M成部分,是西寧的一張名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一位到訪的客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味道和故事。在未來,我們相信這道美食將會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為更多的人帶來獨特的味蕾享受和文化體驗。

作者 寧亞琴
編輯:陳郁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